风水可靠吗?

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风水理论虽然不乏迷信内容,但同时“风水理论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等等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

从我国数千年的建筑文化特点来说,中国的建筑活动,从宫宅、寺庙、园林、陵墓,到道路、桥梁,在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都受到风水学的影响。传统的风水学在民间尤为盛行,在封建时代,为了维护某些职位的生存和统治阶级的利益,这一学说颇有些神秘的色彩。由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不高和社会生产力低下等限制条件,风水理论在传播过程中必然有迷信的桎梏。

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应当正视风水学具有巨大争议性这一事实,不应该一味采取盲目的排斥态度,也不应该披着传统文化的羊皮传播伪科学的概念。正视风水学存在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对于填补建筑学上的理论空白有着重大的意义。

风水术有诸多别称,例如:堪舆、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刑法、阴阳、地理、山水之术。

“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应在郭璞的《葬经》:“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为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而风水的基本评价标准则为:“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由此可见,风水是一门实用学术,旨在考察山川地理环境,然后择优地而兴建筑。在国家机关中,也有专门的官员职守风水,名为“钦天监”。

风水理论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有实践经验,也有理论内涵。它的科学性在建筑文化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风水理论中“龙、穴、砂、水”等术语,实际上是对自然环境和人为景观的合理分析。比如“穴”,一般指三面或四周山峦环绕,呈北高南低、背阴向阳的内敛型盆地或台地,这种模式,被认为是最佳风水格局。具体实例有云南西双版纳。

而风水学的理论内涵,除自身的发展以外,更是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画论和文论的智慧。《青囊海角经》论及“结穴”:“如画工丹青妙手,须是几处浓,几处淡,彼此掩映,方成佳景。”这里就显示了风水学从画论中借鉴的证据。

在此介绍一下风景园林学科,以便更好地理解传统的风水理论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联系。风景园林的英文术语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直译为景观建筑,国内很多高校也将此译为“地景学”(清华大学),“景观学”(大多数工科院校),“风景园林”(农林类高校)。这门学科在2011年才列为一级学科,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风水理论的基本取向,则是左右中国古代数千年文明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风水家自诩“山水之士”,提倡“而乃怡情山水,发其所蕴,以广仁孝于天下后世”(《地理天机会元》),主张“人心巧契于天心”(《管氏地理指蒙》)。在风水理论看来,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行为应遵循“人道”,亦顺应“天道”,不可逆天而为,但可参与自然的演化,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由此看来,风水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这种美学感和精神境界依然是现代文明所追求的基调,因此它自然能与现代科学兼容并济。

风水理论在近代研究中有过“断层”现象,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术大都借助西学方法来整理研究,因风水学颇重五行生克、吉凶祸福之说,迷信色彩显著,因此被嗤之为封建迷信。可喜的是,考古界宿白先生在20世纪通过对风水的研究,揭示出古代墓葬制度,取得了重大突破。除此以外,更多的学者相继对风水学重新研究,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物理学史等领域均取得重大成果。除国内外,国外包括英、美、法、德、日很多国家,都有学者相继探索研究这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说。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曾评述道:“风水对于中国人民是有益的。……虽然在其他一些方面,当然十分迷信,但它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遍及中国的田园、住宅、村镇之美,不可胜收,都可由此得到说明。”

尽管风水理论毁誉交加,但若发扬其精华,它仍然能为人类文明带来宝贵的财富。正如米切尔所说:“使有生机的土地的最高利益同她的所有居民的最高利益得以协调的科学”。

原创文章,作者:晓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haofengshui.cn/177.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